課程描述INTRODUCTION
日程安排SCHEDULE
課程大綱Syllabus
研發產品管理培訓
【課程背景】
在日常工作中,產品經理經常要面臨的挑戰是:客戶的應用場景明明很顯著,但最后基于場景研發出的功能卻不叫好也不叫座,運營成本高昂。
從好場景到好需求、好功能的變現是每個產品經理都要面臨的“驚險一跳”。既往的一些產品經理工作流程與方法論中,更多追求“如何把需求說清楚”“做出更直觀的產品原型”“通過MRD進行市場分析以便讓研發人員更有動力”等元素,這些工作更注重對需求本身的展現,往往就事論事,忽略了對客戶場景本質的把握,以及對場景與需求功能結合部的挖掘、導致產品工作投入研發后出現相關問題:
1、 無法抓住本質:做的功能的確對客戶有用,但沒有抓住客戶需求的本質,并不是解題的關鍵功能,產品總是在外圍繞來繞去,丟失了為產品帶口碑的大好機會;
2、 造成研發浪費:形成顯著的研發浪費,大量外圍性功能堆積在線上,產品的運營維護成本高昂,形成顯著的研發浪費;
3、 內部成本高昂:因為無法命中客戶本質需求,持續性積累研發浪費,導致研發人員工作積極性下降,產品在內部推動研發工作的成本不斷增加,團隊信任度、配合度受到顯著沖擊;
4、 業務走向衰退:產品的生命力不斷衰退,被競品趕超,丟失定價權從而從市場的先導者淪落為市場的跟隨者、產品最終走向失敗被迫下線停服,公司聲譽受到影響;
本課程從積累多年的獨有原創方法出發,面對以上痛點問題,以好場景中的需求辨真為核心動作,護航從好場景到好需求、好功能的全過程,嘗試為產品經理、研發團隊和客戶構建資產,形成“一蝦多吃”的成果物模式。
【課程收益】
1、以全新的視角刷新“好需求”的概念——好需求會令各方都受益;
2、理解掌握和運用“需求的成果物”概念,以及構建需求的成果物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3、理解掌握和運用“倒推法”,從需求池眾多需求中排序、形成排列組合的邏輯原理和方法;
4、幫助產品經理建立從好場景到好需求、好功能的系統性思維能力;
【課程對象】
1、正在進行智慧化、信息化建設的傳統企業、互聯網企業初級、中級產品經理、產品管理團隊成員;
2、傳統軟件企業的產品經理與產品管理團隊成員;
【課程大綱】
一、 產品經理必須有能力完成“客戶所陳述”到“客戶真正需要”的升級
1、 現實中,許多產品經理的產品策劃工作面臨嚴峻的問題與挑戰:
1.1、 拘泥于“客戶原聲”、“客戶陳述”、“現場反饋”有可能丟失審視客戶本質需求的系統性視角,導致就事論事,設計出的產品功能無法準確命中客戶真實場景與本質需求,形成研發浪費;
1.2、 頻繁的研發浪費將導致產品、研發團隊內卷,增加內部溝通成本、降低團隊內部的信任度,進一步導致需求質量下降、研發節奏走向混亂;
1.3、 多批次無法準確命中客戶需求,將導致產品失去生命力,最終走向失敗,會影響產品和公司口碑與品牌,若想重新贏得市場與客戶信賴、團隊將付出許多額外成本。
二、建議采用建議使用預研法+倒推法來挖掘客戶本質需求,實現升級;
2、 解法:預研法+倒推法:
2.1、預研法的本質是先用人工方式從搭建出MVP(產品最小可用版本) ;
2.2、倒推法的本質是以終為始,重組甲方需求:
2.2.1、從對甲方而言最理想的局面逆推甲方當前所陳述需求的合理性;
2.2.2、判斷甲方所陳述的需求與最理想局面之間的差距;
2.3、倒推法可以快速拆解甲方的需求中,關鍵邏輯是否成立;
2.4、倒推法可以驗證甲方需求與己方產品團隊匹配度、從而判斷出需求質量、形成需求的成果物;;
三、預研法+倒推法的具體動作:
3.1、倒推法的第1個動作:設想最理想的局面、找到全局最優解;
3.1.1、討論:什么是“最理想的局面”?
3.1.2、討論:尋找“最理想的局面”從何處著手破局?
3.2、倒推法的第2個動作:拆解甲方需求到模塊;
3.2.1、討論:模塊與模塊之間的邊界是什么?如何界定?
3.3、倒推法的第3個動作:圍繞最理想局面、設計全局性關鍵假設;
3.4、倒推法的第4個動作:驗證關鍵假設的邏輯是否成立;
3.4.1、討論:如何驗證“關鍵假設”正確與否?
3.5、 倒推法的第5個動作:驗證甲方關鍵人的利益動機、個性特征;
3.5.1、案例:鑒定甲方關鍵人的性格特征、以及性格特征對利益訴求的影響。
3.6、 倒推法的第6個動作:驗證己方團隊的能力能否滿足關鍵假設;
3.6.1、工具:4+4表格與方法
3.7、總結:倒推法的內核
3.7.1、帶入場景:首先切分場景中的要素;
3.7.2剖析要素:其次切分出要素的評價指標;
3.7.3、挖掘條件:挖掘影響要素表現的制約條件;
3.7.4、構建關聯:在制約條件之間尋找存在因果關系的關鍵邏輯;
3.7.5、 利益動機:挖掘甲方關鍵人的核心利益訴求;
四、預研法+倒推法的落地案例:購物中心客流分析系統的三個場景
4.1、 某年6月中旬,某地購物中心甲方提出要三個場景下的功能:
4.1.1、 要客流畫像、還要競品的客流畫像比對結果、重點是消費能力畫像;
4.1.2、 基于客流畫像,要一個和競品Mall的競爭環境分析;
4.1.3、 要看小區分布,看哪個小區來的人多、哪個小區來的人少;
4.2、 經過多方校驗,這三個場景的確是甲方普遍的剛性需求,不是定制化開發;
4.2.1、 多家其他地區Mall均需要此功能;
4.2.2、這3個場景如何演化為功能?
4.3、 產品經理采用預研法啟動設計:
4.3.1、跑出實際數據;
4.3.2、內部分享:無法滿足甲方需求 ;
4.3.3、 討論:此時應該如何破題?
4.4、采用倒推法剖析甲方的本質需求:
4.4.1、找到Mall的客流經營主線;
4.4.2、找到Mall與Mall競爭關系的本質;
4.4.3、重組甲方3大場景的需求如下:
客戶需要一個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數量;
客戶需要高中低人群在小區的數量分布;
客戶還需要高中低人群在寫字樓等辦公地點的分布
客戶要這些人群在6大敏感時段的數量分布;
客戶需要樓的結論:洼地小區/寫字樓、根據地小區/寫字樓、優勢小區/寫字樓……
4.4.4、 以上結論組織就是競爭環境比對的功能
4.5、討論:前后兩個版本對客戶需求的挖掘比對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
五、討論與總結:從好場景到好需求好功能的動作要領、工具與表格的設計與應用;
產品研發管理課程
轉載://bamboo-vinegar.cn/gkk_detail/310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