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看陳春花老師寫的《經營的本質》,其中一篇文章非常好,早上起來從紙質書上copy過來,僅供朋友們閱讀參考。以下是全文!
回顧企業發展的歷史,需要承認在一個時期里,企業規模越大,批量越大,成本越低,收入越多,就可以有更多的資金投入研發,隨之而來的就是產品品質得到進一步提高,以及制造的進一步改善,數量單位的增加使得單位成本下降,規模似乎牢牢地把顧客給吸引住了,因為大規模營造出了一種長盛不衰的假象,增強了人們對品牌的信任程度。在這個時期,的確規模越大越好,因為規模越大意味著:成本更低,利潤更高,創新更易,品質越好。但是為什么在今天,規模大的企業卻無法獲得這些優勢了呢?
因為時代變了。早期規模能夠帶來優勢,是因為市場處在需大于求的階段。這些大企業鮮有競爭對手,它們擁有大量的訂單,在這個時候,首要的任務就是盡可能多地生產產品以滿足市場需求,此時市場是基于需要,而非基于價值。另外,在這個時期,顧客相對于大企業來說力量是非常弱小的,根本沒有任何話語權,只有接受大企業的判斷。但是,隨著技術革命的到來,規模的神話被打破。
第一,競爭環境的改變打破了顧客和企業之間的力量平衡。現在,市場開始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顧客服務和提高生產能力的重要性開始有所改變,顧客的權力還是超越生產者的權力,顧客開始具有話語權。
第二,細分市場成為現實。市場進一步細分、細化,不同類型的顧客,不同需求的選擇,使顧客要求得到為自己設計的產品,而不是大規模的“統一的產品”。服務成為關鍵性的競爭優勢,那些曾經單純依靠規模發家的企業也開始改善自己的策略,否則就會失去市場。
第三,技術改變市場結構。科技的進步,使得贏利模式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以往用規模來獲得市場占有率的格局,開始受到技術帶來的沖擊,因為技術,使得規模效益慢慢移向那些小企業了。
時代改變要求我們必須調整企業的導向,從規模導向調整到顧客導向上來。和20世紀比較,今天全球市場出現的變化更為激烈和復雜,科技和資本投資出現歷史性飛躍,眾多風險投資企業擁有巨大的資本,使市場準入的門檻大大降低,自由貿易和經濟全球化造就了一批新生的競爭力量,而且在大部分行業里,生產能力大于現有的實際需求,所有這些市場要素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所以如果再以規模為導向,就違背了市場的現實。因為規模的本質是競爭,而不是顧客。如果要回到正確的立場上來,杰克·韋爾奇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
我們經常衡量各種指標,實際上卻什么也沒有弄明白。一家企業需要對三件事做出評估衡量:客戶滿意度、員工股滿意度和現金流。如果你的客戶滿意度提高了,那么你在全球市場的份額肯定會隨之提高。如果你的員工滿意度提高了,就會改進生產效率,改進質量,激發自豪感,刺激創造力。而現金流相當于一個企業的脈搏,是一家企業最最重要的體征。
轉載://bamboo-vinegar.cn/zixun_detail/2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