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國家發展知識經濟的對策體現在哪些方面
1.前期投資方面
(1)知識市場化和產業化
劉大星講師介紹要改變知識分子“清貧”的局面,誠然要立足于國家的財力使知識分子的待遇逐步提高。但是,最根本的辦法,還是要實行知識市場化和產業化,把知識分子自己的知識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轉化為價值和力量。一位哲人說過: “社會的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知識和科學將成為經濟增長的源泉。為此,應當確立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地位,培育技術市場,引進市場機制,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應該提倡知識分子創辦知識型企業,包括高科技產業和高效率管理的咨詢服務業等。應當大力培養高技術研究與開發的隊伍,造就一批科技企業家。對從事研究、開發、產業化的人員建立不同的評價標準,使其各得所需,各展所長。應大幅度提高高技術研究與開發人員的津貼,對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實行重獎,授予榮譽稱號。應鼓勵以知識作價入股,讓知識分子先富起來。
(2)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實行“學而優則教,教而優則富”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必須優先發展科技、教育事業,促使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有顯著提高,培養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科學技術隊伍,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迅速掌握重要產業的關鍵技術和系統設計技術,力促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轉向依靠技術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力促重大學科和高技術的一些領域的科技實力盡快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科教興國,教育是基礎,教師是關鍵。要改變千百年來“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真要淡化“當官心理”就必須從淡化“當官環境”開始。要徹底改變“官本位”,把最優秀的人才吸引到教育崗位上來。因為教師是“工作母機”,只有聚集最優秀的人才做教師,才能培養出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也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仕”。如何才能吸引優秀人才從教?當然首先要求教師有奉獻、敬業精神,但也不能忽視“人往高處走”的規律。因此必須把教育崗位放在“高處” 才能吸引人才。
(3)提高教育效率和科技效率
科教興國,不但要加大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它不僅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還應該在現有投入的基礎上,力爭增加產出,力爭實現“低投入、高產出”。經濟建設中有許多“重復建設”項目,互相“撞車”;教育和科學研究中也有許多“重復建設”,互相“撞車”,甚至相互抵消力量。教師確實“清貧”,但也確有比較“清閑”的,實際上往往是互為因果。提高效率,是解決“清貧”和“清閑”的一箭雙雕的辦法。應放寬政策,讓優秀教師可在幾個大學兼課、兼職,使工作量“飽滿”,從而增加他們的收入。電影界有相互借調拍電影的習慣做法,大學教師是否也可仿效?國外早有這種慣例。在教育改革方面,應當著重解決培養目標、師資隊伍、課程設置、教材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估等一系列的問題,把主要精力放在培養學生創新、開拓、敬業、奉獻、合作等諸種精神,不斷提高學生的交際、溝通、應變、協調等多方面的能力。為此,要求十分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辦大學當然要有“大樓”,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大師”,名師才能出高徒。
(4)加強基礎性科學研究
基礎性研究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是科技與經濟發展的源泉和后盾,是新技術、新發明的先導,也是培養和造就科技人才的搖籃。基礎性研究的使命是探索自然界的規律、追求新的發現和發明、積累科學知識、創立新的學說,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理論和方法。基礎性研究的重大突破,將帶動新興產業群的崛起,引起經濟和社會的重大變革。要瞄準國際科學發展的前沿,選擇我國有優勢的領域,集中力量開展創新研究,注重發展新興帶頭學科、邊緣交叉學科和應用基礎學科,促進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有機結合以及軟科學的研究和應用。在這一方面,不可急功近利,要善于“放長線,釣大魚”。
(5)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要以市場為導向,以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航空航天技術、先進制造技術、海洋技術、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為應用重點,突破一批國民經濟、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中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要支持大、中、小型高技術企業共同發展。要推動企業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走高技術內涵發展的道路,大力推廣先進制造技術和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普遍應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制造、計算機輔助技術等技術,形成一批應用先進制造技術、計算機輔助技術、精密成型及加工、激光加工、工業機器人、數控系統、自動測試等技術含量高的示范企業。
轉載://bamboo-vinegar.cn/zixun_detail/1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