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融是很獨立的行業
實際上,除了一些基本的功能外,絕大多數的金融業務都是依附于其他行業存在的。例如IPO項目,必須要有一個實業在那里創造利潤或者描繪前景,然后才可以融資。例如PE投資,也是必須有實體的項目才可以發展起來。再例如股票、債券的買賣和所謂的資產管理,無一不是建立在實體經濟之上的。
2. 金融人才需要大力引進
如第一點所說的那樣,因為金融行業大部分是建設在其他行業之上的,所以歸根到底是跟隨其他行業經濟運作的。這么多年來,金融人才對于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的發展其實貢獻遠遠小于媒體的鼓吹,坦白的說,最底端的支撐點是工人,農民,教師,漁民,礦工,醫生等等。只有不懂金融的人才會鼓吹要從華爾街大力引進人才,提供多少良好福利和住房等等。內行的人都知道,只要實體經濟上去了,再配合一些合適的監管體制,會有數不清的金融人才流過來,如果實體經濟上不去,任你怎么引進,也不會有人才過來服務。換句話說,一直需要我們大力引進的人才應該是科技和教育方面的,這些人才是根本的發動機。
3. 金融很復雜
大多數的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都會告訴你把錢交給他們,然后讓那些聰明人幫你運作,賺錢了那是他們本事,當然要從你這里抽走不菲的傭金(這個時候整個金融市場以及實體經濟往往是向上的,也就是說大家都在賺錢),虧錢了那就是市場和國家的問題,當然要虧拉,當然還是得從你這里抽走管理費。仔細想一下,把你的錢交給一些人,去做一些你根本不知情的活動,然后再告訴你一些他們告訴你的增加或者減少,最后你得到他們給你的最后結果,這樣和賭博有什么區別呢?玩骰子你還能看見大小,然后明明白白的知道輸贏呢。當然,以上是開個玩笑,有點極端。
其實金融很簡單,股票是對公司未來盈利的判斷,但受到短期買賣關系的影響導致價格偏離,債券是對公司未來盈利的判斷以及市場利率走勢的估計,期權是用預先支付費用換來杠桿收益的對盈利或者利率等的預測,由于有到期日的關系更容易被市場買賣(買賣期權本身或者其基礎產品)所扭曲,期貨和期權類似但是風險和收益同時放大。基本上絕大多數的金融產品都可以被拆分成以上的幾種基本組成。如果有人告訴你,有一種產品特別好,風險不大,收益很高,但是沒法給你解釋清楚,不用想了,這是騙你的!就算你只有小學畢業,只要愿意坐下來,刨根問底,你完全可以理解到底你在投資什么,到底你的收益由什么決定。
我曾經看到一份由*投行出的投資產品說明書,足足50多頁,完全讀了以后,只有3頁講了一下可能完全損失本金的風險而且暗示這幾乎不可能,其他50頁都是告訴你可以獲得多少回報,投資多么安全,只要你對國家經濟有信心等等。過了2年,這個產品凈值變為0,因為那些風險在幾乎不可能出現的情況下出現了。這不是什么特例,過去10年里屢見不鮮,未來20年肯定還會有。
還有我們經常在媒體上看到的一些國資公司受騙上當被投資銀行大賺特賺的新聞,其實行內人都知道,那些交易根本不復雜,隨便一個注冊會計師都可以清楚明白那個交易是什么以及可能會有什么后果。只不過當時交易的拍板人都是些沒有時間用腦去想,而且不用承受風險的人罷了。
轉載://bamboo-vinegar.cn/zixun_detail/5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