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之后,我們要與世界經濟接軌。接軌是調整我們自己的軌,去接人家的軌,接軌的過程中會體驗到劇烈的陣痛,而陣痛過后則可能導致一個企業的發展和升華。“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是我國的一句古話,可不管方也罷,圓也女子,都是封閉式平面圖形,要前進,要開拓,就必須打破規矩,來一個螺旋式上升。企業創新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不僅得洗腦,而且要換血。
一、企業創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現代企業是一個開放的有機系統,系統內部任何一個要素的變化,都離不開其它要素的相應調整予以配合。企業的每一次創新,都是各種具體的創新活動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推動的結果,只有不斷實現各種創新要素的優化配置,才能取得 〉的整體效益。企業創新可以從生產力創新和生產關系創新兩個方面來討論。郜振廷、劉志昆曾將企業的創新活動用企業創新活動總體循環國標示,如下圖所示。
企業創新分為生產力創新和生產關系創新。生產力方面的創新主要包括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的創新。勞動者的創新是生產力方面創新的主體,技術創新是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創新的主要途徑。而技術創新的目的在于產品創新,產品創新又具體體現在產品的工藝、原理、包裝和功能創新上。
生產關系方面的創新主要包括企業制度創新、機制創新和企業形象創新。它們創新的共同目的是調動企業經營管理者和全體員工的積極性,使各部門、各層次的合力的努力方向與時間同企業合力的要求保持一致。
企業所有創新活動的基礎是企業職工的觀念創新。在觀念創新的前提下,配合有創新積極性的員工,將不斷創新且能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推向市場,帶動市場創新,市場創新的結果是企業效益的創新;同時,不斷發現新的市場需求,導致企業創新進入二個循環周期。如此循環不止,會使企業創新活動不斷充實新的內容,企業市場不斷擴大,效益進一步提高。
概括企業創新之間的關系:技術創新是企業創新的核心,經營管理方面的創新則是企業創新的基礎,市場創新則是企業創新的實現條件,機制創新是企業創新的生命線,制度創新是企業創新的保證,觀念創新是企業創新的前提。
按照創新程度的不同,也可將企業創新分為首創型創新,改創型創新和仿造型創新。日本著名企業家松下幸之助認為“只有努力創新的商店或制造公司,才會有前途,墨守成規或一味模仿他人,到最后一定失敗。”這是強調首創型創新。首創型創新是創新度最高的一種創新活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有能力和條件從事首創型創新的。一般來說,企業的創新程度越高,創新的成本和風險就越大,但潛在的市場份額和利潤也相對較大。在制定創新戰略時,不同的企業應該選擇一個適當的市場創新度,進行適度創新,即既要適應市場需求的發展狀況,又要適應本企業的創新條件。
總之,首創是一種創新,改良是一種創新,模仿也是一種創新。創新度是相對于別人而言的,而不創新則是相對于自己而言的。任何一個企業,無論其創新實力大小,無論其創新水平高低,只要敢于創新,就會有所進步,有所發展。
二、企業創新首先是觀念的創新
在不同觀念的指導下,企業經營活動的出發點、活動方式和活動績效將大相徑庭。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說過:“我們寧可在正確的問題上做出錯誤的決策,也不要在錯誤的問題上做出正確的決策。”由于長期以來計劃經濟的影響,保守觀念始終是阻礙國內企業創新的最大障礙,企業創新要想順利得以實施,觀念創新乃是當務之急。
全面提高職工的文化素質是觀念創新的基礎。職工整體素質偏低是我國企業的一種普遍現象,在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這一弱項表現得尤為突出。雖然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強化企業職工教育的政策,但不少企業決策層仍舊錯誤的認為,職工教育是一項單純的支出,會增加企業負擔,再加上教育投資顯效上的滯后性,很多企業在職工教育方面至今未能走出惡性循環的怪圈。我們都曾驚嘆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經濟的飛速發展,先進的工業技術與經過良好訓練的高素質的勞動力相結合為日本造就了高水平的勞動生產率,而這一切都有賴于日本的“教育投資論”這一教育戰略思想。美國的統計資料表明,每投入美元用于職工培訓,就能為企業帶來50美元的產出。
良好的創新氛圍是創新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客觀條件,企業決策層應該在創新氛圍的營造上下大功夫,逐步在企業內部培育出人人參與創新,個個能創新的新局面。要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首先必須建立起健康的創新機制,科學的獎勵制度應該是創新機制的核心內容之一。日本豐田公司自976年至今每年都要進行一次發明“奧林匹克大會”,效果非常顯著,公司職工平均每人每年提出的合理化建議或發明創新多達50至60條。
觀念創新是企業創新的起點,也是企業創新中難度最大的一項工程。觀念的形成有一個漫長的過程,而觀念的改變過程往往比觀念的形成過程更為漫長。雖然企業內部及企業與外界之間的;中突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但新舊觀念的;中突往往是這些;中突形成的根本原因。觀念創新要求企業積極引導職工的思維變革,以大膽創新、開放活躍、辨證務實的思維方式取代因循守舊、靜止不變、僵化生硬的傳統思維。對任何一個企業來講,觀念創新都是一場意義深遠而又艱苦卓絕的革命。
三、企業創新是一個不斷建立動態平衡的過程
靜態的平衡是一潭死水,只有動態的平衡才具有生氣和活力。企業的創新過程是一個不斷打破舊平衡,建立新平衡的過程,而每一個新平衡的建立,都將導致企業整體應變能力質的飛躍和升華。
企業的發展戰略要求企業持續創新。任何一家企業要想在市場上保持長期的競爭優勢,就必須把企業的創新放到一個戰略的高度來看待。我們不能期望通過一次企業創新推出一種新產品、或新技術、或新的營銷方式來永恒地推動企業的發展,應該樹立創新就是發展,不創新就是死亡的觀念。如在產品創新上應該樹立多層次的創新意識即“生產一代,儲備一代,研制一代,規劃一代”,從而帶動市場創新,引導需求,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廉,人廉我轉”,以變應變,實現企業戰略目標。
持續創新是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源泉。企業能否實現持續發展,關鍵在于能否不斷調整自身行為,跟上時代的潮流。日益激烈的競爭,不僅使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技術更新越來越快,就是企業的生命周期也表現出越來越短的變化趨勢。有關資料顯示,國外有的大企業生命周期只有30年,有的小企業生命周期只有幾個月。在我國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里,許多企業曾經是市場瀚海里的一顆顆耀眼的明珠,今天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已風光不再,巨人集團、三株集團、愛多等企業,都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可今天幾乎悄無聲息。缺乏應變和創新精神,固步自封,自然就失去了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適者生存,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抱著“一著鮮,吃遍天”的傳統觀念,注定要失敗。縱觀世界五百強企業的成長史,無一例外都是不斷創新的結果。英特爾與微軟如果沒有持續不斷的創新精神,就不可能以令人咋舌的速度發展,使全球電腦公司看著自己的臉色行事。
持續創新是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它應該是企業經營理念中的一個永恒的主題,只有常創常新,企業才可能永遠保持持續發展的后勁。
四、創新的本質是創新成果的市場化
企業創新的成功與否,最終得用戶和消費者說了算,市場既是企業創新活動的起點,又是企業創新活動的歸宿。企業創新的成功不取決于它的新穎度,也不取決于它的科學內涵和靈活性,而取決于市場的認可程度。是否得到市場的認可,是判斷企業創新成效的唯一標準。為了創新而創新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市場導向”是企業創新的最高準則。
企業創新成果的市場化,最終得依靠產品創新或服務創新體現出來,產品或服務的市場引力是企業實現“交換”的最終資本。只有創新滿足了市場需求,創新活動才有意義,才能使企業獲得創新效益。而有了效益,企業的創新活動才有了物質基礎,從而推動企業的創新活動良性發展。創新的市場性也告訴我們,企業的創新活動若不以市場為導向,就會犯“創新近視癥”,不但導致創新失敗,甚至將葬送一個企業。縱觀國內外成功的企業,他們在企業創新活動中都無一例外的將市場放在中心位置上。華為作為綜合網絡設備供應商從民營企業中脫穎而出,就是一個成功的典范。華為在每一項新技術、新產品出現后,很少洋洋得意地炫耀自己產品的先進性、尖端性,而是反復強調在新的環境和競爭狀態下運營商如何開展業務、如何盈利、如何確保可持續性發展。正因為有這一創新理念的支撐,華為才能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從交換器起家,最終成為實力強大的綜合網絡設備供應商。
消費者需求變化越來越快,產品壽命周期越來越短,這已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規律。研究靜態需求固然重要,但研究動態需求則更有意義。
轉載://bamboo-vinegar.cn/zixun_detail/1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