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cheng)描述(shu)INTRODUCTION
改革轉變市場化思維
日程安排SCHEDULE
課程大綱Syllabus
改革轉變市場化思維
【課程背景】
十八大以來,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國有企業從產權結構、經營機制、轉型升級入手,推進一系列改革措施,激發出國有企業新的活力和競爭力。同時,隨著國有企業改革和市場化經營機制的逐步建立,很多傳統的企業的經營理念和管理理念都已經不適應新的管理要求,企業對管理者的思想素質和技能要求也與以往有了很大不同,國有企業的經營者、領導者和各級管理者必須學會不斷突破創新,才能領導和管理好企業。
本課程以(yi)目前國(guo)有企(qi)業(ye)轉(zhuan)型(xing)和市場化(hua)改革為背景(jing),以(yi)思(si)維(wei)突(tu)(tu)破(po)(po)為主線,幫助國(guo)有企(qi)業(ye)領(ling)導者突(tu)(tu)破(po)(po)傳統的(de)思(si)維(wei)觀(guan)念,建立新的(de)管理思(si)維(wei)方式,拓寬工作(zuo)思(si)路和領(ling)導潛能,從而幫助國(guo)有企(qi)業(ye)管理者在新的(de)形勢下實現有效(xiao)領(ling)導和管理提升。
【課程目標】
(1)轉變思維做好國企的市場化聘任,采取任期制,能者上庸者下;
(2)出臺激勵政策,內部新項目采取強制跟投。
(3)建立經(jing)營團隊與企業風(feng)險(xian)共擔,利(li)益共享機制。
【學員對象】國(guo)有(you)企事業單(dan)位(wei)各級領導者、職能部門管理人員(yuan)等。
【課程大綱】
第一部分:《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新鮮提法解讀
——健全市場化機制
1、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要著力解決三大問題
01、著力解決國有企業發展質量還不夠優的問題
02、著力解決戰略性新興產業、滿足國家所需的產業布局還不夠合理的問題
03、著力解決國有企業體制機制還不夠完善的問題
2、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聚焦七大方向
3、進一步推動國有資本的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
第二部分:如何提升國企經理人了解市場對接市場掌握市場規律的能力
1、轉變觀念,政府和企業各就各位。
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從而政府的行政干預就會減少。
2、加強制度建設,保證企業經營管理“法”治化。
3、建立和完善職業經理人選聘制度。
國有企業職業經理人之所以不能完全到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前提不公平。
4、建立和完善職業經理人監督機制。
5、建立和完善職業經理人激勵機制。
6、建立和完善職業經理人考核機制。
7、建立和完善職業經理人退出機制。
第三部分:市場化選聘與中長期激勵
1、探索職業經理人制度
-市場化選聘
-契約化管理
-差異化薪酬
-市場化退出
2、健全約束激勵機制
1、增加靈活性
2、加強激勵
3、股權激勵十種措施
4、項目跟投模式
3、如何推進績效考核和新時期薪酬創新
1)管理機制運行效率低
2)產權、委托代理關系不明晰
3)難以形成科學的治理結構
2、兼顧政府和企業的雙重身份
3、企業文化和管理滯后
4、內部激勵存在問題
1)人才激勵
2)股權激勵
3)激勵機制落后
5、中長期激勵與跟投模式
第四(si)部(bu)分(fen):對(dui)標上海硫磺皂(zao)市場化選(xuan)聘職業經理(li)人案例+15分(fen)鐘答疑
改革轉變市場化思維
轉載://bamboo-vinegar.cn/gkk_detail/265953.html
已開課(ke)時間(jian)Have start time
- 李曉林
創新思維公開培訓班
- 開放式創新與互聯網思維 楊飛
- 金字塔原理 林若藍
- 優勢思維-問題分析與解決 莫(mo)老師
- 創新思維訓練 李宣(xuan)漫
- 傳統企業的互聯網化轉型 周傅峰
- 向IBM學創意:創造性解決 李宣漫
- 創新思維與問題分析解決 張鐵軍
- 金字塔原理:思考、表達和解 汪(wang)洱(er)
- 創造性解決問題
- TRIZ創新思維與問題解決 冀(ji)老師
- 經理人解決問題的思路與能力 林老(lao)師
- TRIZ與創新思維 倪(ni)老(lao)師(shi)
創新思維內訓
- 《邏輯思維與表達課程》 董洪(hong)斌(bin)
- AI+結構化復盤與決策分析 劉睿
- ITR-問題根因分析與系統 鄒亮(liang)
- 善思、能說、會寫——結構思 陳德生
- 《DeepSeek賦能管理 董(dong)洪斌
- 創新思維與問題解決 張瑞陽
- 《基于IDEO模型的創新設 聶明
- 高管必備的系統思維與流程思 王翔(xiang)(
- 思維導圖職場高效應用 張曉如
- 《結構思考力?問題解決》 隋(sui)海濤
- 3.0-第一性原理:思維方 劉成熙
- 3.0-第一性原理創新與問 劉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