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并購”的形成與防范
日前,湯姆森金融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第一季度中國企業并購交易金額達到了破紀錄的431億美元,創下了歷史新高。其中,一季度海外并購交易總額達到285億美元,相當于2007年同期67億美元的4倍多。
“中國買家來了!”一時間,華爾街的投資精英們驚呼!中國企業掀起并購熱潮,金融、能源等領域引人注目
“加拿大鋁業公司被力拓收購、阿塞洛被米塔爾并購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如果我們不走這條路,坐等國際大公司之間加速并購整合,我們未來的發展空間會越來越小。”中鋁公司總經理肖亞慶道出了海外并購的動機。
自去年以來,中國企業再次掀起海外并購風潮,而且一單比一單漂亮。
從江西銅業與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收購加拿大北秘魯銅業公司100%股權,到中國鋁業宣布買入力拓英國上市公司12%的股份;從中國投資公司以30億美元入股美國黑石集團的“大手筆”,到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入股英國巴克萊銀行。
今年,平安以約240.2億元人民幣收購歐洲著名金融企業富通集團旗下的富通投資管理公司50%的股權,成為其單一第一大股東,這是中國的保險公司首次投資全球性金融機構。繼建行、中行和工行之后,交通銀行、民生銀行分別表示將在今年邁出海外并購的步伐。加上去年10月,我國金融企業進行的最大一筆海外收購——工行以5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南非標準銀行20%股份,我國國有銀行進軍國際市場已開足馬力。
有一個趨勢非常明顯:就是我國海外并購過去主要集中在家電、手機、汽車等制造行業,現已轉向金融、資源型并購,這是一個可喜的轉變,這象征著中國企業將由制造轉向服務、品牌、國際壟斷的信號。
相關數據顯示,全球今年第一季度并購交易總價值為6610億美元,同比下降31%。而中國一季度的跨境并購交易額高速增長,其背后隱含著一個重要的背景: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正在改變全球經濟活動的力量對比。目前,中國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和最主要的資本輸出國,擁有最多的外匯儲備并且已經是世界第四大貿易實體。中國企業全球化運營能力的建立和提升,正是這一經濟背景的重要注腳。
對于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最近各大網站連續刊登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文章,褒貶不一,各有說法。
有專家文章《中國企業海外“偽并購”緣何盛行》一文說的比較清楚:文章說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意愿加強,海外并購中存在的問題也漸漸暴露出來。國際購并聯盟在華成員公司英特華最新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失敗率高達七成,而西方國家發起的并購交易失敗率僅為40%。
有分析認為,中國企業“出海”收購的一大主要問題就是并購后仍然專注中國市場,屬于“偽并購”。不少中國企業的收購名義上是借船出海,但實際只是為了彌補技術缺陷、壯大品牌體系,并沒有把業務觸角延伸至海外市場。仍然在家門口的一畝三分地上開拓市場,這其實已經違背了“走出去”和國際化的初衷。
究其原因是,為了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國家出臺了一系統政策措施,例如金融機構對于企業到海外參股收購,將提供資金支持,企業只需要自籌三成的購并資金,其余七成資金將由金融機構提供貸款支持。理由是,對沖龐大的外匯儲備、利用升值的人民幣彌補國內短缺的資源。
比較典型的是中投公司參股美國私募基金巨頭黑石集團案例。2007年3月才開始籌備的中投公司,在5月就斥資30億美元外匯儲備以29.605美元/股的價格參股黑石集團10%的IPO。這項交易成立的初衷旨在為中國1.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尋找多元化投資出路,結果卻不盡如人意。黑石集團上市后股價連續下跌,也造成了中投公司這筆投資大幅縮水。截至2008年2月12日,中投公司在黑石投資中的虧損額達12.18億美元。
這就像20世紀80年代日元升值催生了日本銀行海外并購熱潮一樣。自1985年9月“廣場協議”簽訂之后,日元匯率的升值速度讓人瞠目結舌。財大氣粗的日本人揮金如土,大肆購買美國的銀行和企業,被視為美國象征的洛克菲勒中心也一度被日本納入囊中,以至于美國人驚呼日本人在“購買美國”。
以上是專家們對“偽并購”現象的事例和主要看法,筆者認為“偽并購”有其必然性.
第一、中國企業走出去是屬必然,但要謹慎。中國企業做大做強也就是這十幾年的事,以前大部分都是被外資并購的多,現在有錢了,去并購別人,由于缺少海外并購的經驗,以國內為基地,向外伸出觸角試試風向,暫時沒有把業務延伸至海外市場,張雪奎講師認為這屬于謹慎心態,應該給與支持。畢竟海外并購存在許多風險,上海汽車并購韓國“雙龍”汽車是實實在在的并購,最終還是被韓國的排外主義打敗。聯想并購IBMPE業務的整合風險,中海油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的政治風險等等。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所以謹慎心態,防范風險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政策催生出來的“偽并購”。為了對沖龐大的外匯儲備、利用升值的人民幣彌補國內短缺的資源,國家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并且出臺了一系統政策措施,例如金融機構對于企業到海外參股收購,將提供資金支持,企業只需要自籌三成的購并資金,其余七成資金將由金融機構提供貸款支持。有目共睹的是民營企業融資難,一些民營企業利用這個政策,借用并購政策的資金支持,上演海外“偽并購”,得到資金真支持,回流資金用于企業發展.
第三、“蛇吞象”并購大多是噱頭。近年來,中國企業并購外資企業,甚至于并購外資名企的商業事件并不鮮見,其中一些并購,因為雙方企業名氣、資歷、品牌等的差距較大,被形象地形容為“蛇吞象”。騰中收購悍馬就是這類的典型,不過騰中重工因收購悍馬的策劃行動,打了一個漂亮的廣告宣傳戰,由名不見經傳的民企,一躍成為中國名企,可謂是借并購成名的大手筆。
第四、燒錢式并購。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企業,特別是那些壟斷性質的央企的腰包一個個都鼓脹得不行,甚至都有些鼓脹得難受了。因此,紛紛揚揚的打著國際化、走出去的響亮口號,滿世界的去搞所謂的并購。然而,并購的結果卻是高達70%多的失敗率和巨額虧損,大部分由這些企業造成。典型的是中投公司參股美國私募基金巨頭黑石集團案例。2007年3月才開始籌備的中投公司,在5月就斥資30億美元外匯儲備以29.605美元/股的價格參股黑石集團10%的IPO。這項交易成立的初衷旨在為中國1.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尋找多元化投資出路,結果卻不盡如人意。黑石集團上市后股價連續下跌,也造成了中投公司這筆投資大幅縮水。截至2008年2月12日,中投公司在黑石投資中的虧損額達12.18億美元。這不能不讓我們深思這些走出去搞所謂并購的企業到底是去并購去了還是去送錢去了?
企業并購失敗并不可怕,如果總是源源不斷的交學費而總是一無所獲,而且那學費又總是重復不不斷的交的話,那就有問題了。這就讓我們不得不持懷疑的態度,即打著所謂的國際化并購的幌子,出去搞“偽并購”只是一個表象,在這一表象背后所隱藏的卻是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對于這些要提高警惕。
轉載://bamboo-vinegar.cn/zixun_detail/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