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描述INTRODUCTION
日程安排SCHEDULE
課程大綱Syllabus
內訓師引導培訓
課程目標:
1.掌握引導技術核心邏輯:理解引導的定義、角色定位及團隊決策框架,明確內訓師與引導師的差異,提升引導思維
2.能夠運用引導工具:學習發散與收斂階段的工具組合,提升團隊共創效率
3.設計并實施引導工作坊:掌握引導工作坊的4D模型與核心三要素,學會從需求分析到目標設定、流程設計的全流程方法
4.AI賦能高效設計:熟悉DEEPSEEK在需求訪談、數據分析、目標產出轉化及流程設計中的應用,提升工作坊設計效率與精準度
5.實戰演練與反饋:通過分組演練與多維度反饋,提升引導實戰能力,掌握應對冷場、意見分歧等高頻問題的工具箱
課程對象:
企業內訓師、團隊管理者
課程大綱:
第一天:內訓師引導技術實戰工作坊
一、引導技術概覽
1.破冰導入
1)視覺簽到:學員用不同顏色便利貼在主題墻繪制"引導技術能力圖譜"(自評水平)
2)學員用圖形/關鍵詞在白板上貼出對“引導”的期待與困惑
2.引導技術核心認知
1)引導體驗:通過「30秒快問快答」建立對引導的初步感知(如"引導師能直接給答案嗎?")
2)角色定位劇場:分組演繹培訓師/引導師/咨詢師處理同一問題的典型差異(提供話術腳本)
3)引導的定義
4)團隊決策框架之鉆石模型
發散階段
震蕩階段
收斂階段
5)引導師4項核心能力:中立、結構化、促參與、成果導向
二、發散階段工具組合拳
1.頭腦風暴升級
1)雙鉆模型應用:先通過「5Why分析法」精準定義問題
2)發散技術組合:
逆向風暴:先列舉所有問題再轉化為機會
角色代入法:"如果馬斯克來參會,會提什么方案?"
2.漫游掛圖深度應用
一種視覺化工具,通過在白板或墻上張貼紙張,讓團隊成員自由書寫和繪制想法,從而促進思維的發散
空間引導技術:設置「數據墻」(現狀事實)、「靈感站」(創新點子)、「障礙島」(潛在風險)三區
識別現場學員的一個共性話題作為研討話題,比如”內訓師如何提升培訓效果?“
三、收斂階段決策系統
1.聚類分析進階
1)動態歸類法:通過「便利貼漂流」三次重組觀點(個人→小組→全體)
2)沖突調解模擬:當出現分類爭議時,如何達成共識
3)話術訓練:示范中立表述
2.決策工具矩陣
1)點投法變體:每人分配3張選票(可集中投或分散投)
2)引入「2X2」決策矩陣篩選方案
四、研討方案展示與成果閉環
1.成果視覺化呈現
1)各小組展示研討成果
2)反饋技術升級:
用「3-2-1法則」結構化反饋(3個收獲/2個疑問/1個行動)
引入「反饋溫度計」評估方案可行性(冷色貼表擔憂/暖色貼表支持)
2.行動落地設計
產出轉化工具:
1)使用「RACI矩陣」明確責任分工
2)制定「30-60-90天」里程碑計劃
第二天:DEEPSEEK助力高效進行引導工作坊設計
一、引導工作坊概述
1.定義與價值
1)解釋什么是引導工作坊
2)引導工作坊的應用場景:戰略,價值觀定位,團隊發展,企業文化,問題解決,行動規劃,反思復盤,創新突破,組織變革,跨部門合作等等
3)闡述在企業培訓、團隊建設、問題解決等方面引導工作坊的價值
2.傳統工作坊的挑戰
討論傳統工作坊可能遇到的困難,如目標不明確、流程不流暢、參與者參與度低、行動計劃難以落地等
3.引導工作坊的準備與設計
目的:通過導入一個工作坊案例,如”年度目標達成“工作坊,讓學員了解和體驗一個完整的引導工作坊的全流程。
1)引導工作坊的4D引導模型
D1:Determine確定需求
D2:Design設計研討過程
D3:Deliver引導研討過程并總結
D4:Discver發現新的學習
2)引導工作坊之核心三要素
目標:參與者在工作坊結束時達到的具體成果。
產出:3H原則
Hand(手):工作坊結束后參與者能夠帶走的具體產出或工具。可以是行動計劃、報告、技能、工具或其他可操作的成果。
Head(腦):工作坊結束后參與者在知識和理解上的提升。包括新的理念、概念、方法論或思維方式的改變。
Heart(心):工作坊結束后參與者在情感和態度上的變化。包括增強團隊凝聚力、提升工作動機、改善人際關系等。
流程:引導師設計的、確保參與者能夠有效達成目標的步驟和活動。
二、DEEPSEEK賦能引導工作坊設計
1.從需求到目標、產出與流程的轉化
1)步驟1:DEEPSEEK生成結構化訪談清單
功能演示:輸入業務關鍵詞(如"跨部門協作")及工作坊相關背景信息,AI自動生成問題庫
2)步驟2:DEEPSEEK輔助訪談數據分析
功能演示:對訪談錄音進行語音轉文本+關鍵詞提取
3)步驟3:DEEPSEEK助力從需求到目標和產出的轉化
功能演示:結合DEEPSEEK生成的關鍵詞,輸出工作坊主要目標和產出清單
4)步驟4:DEEPSEEK生成工作坊流程
功能演示:在DEEPSEEK輸入工作坊主要目標和產出清單、業務場景關鍵詞,生成工作坊流程框架建議
三、從工作坊設計到落地的全流程演練
綜合演練:為「XXX」主題工作坊設計全案
分組任務:
1)組內共識一個基于真實業務場景的需求→用DEEPSEEK生成訪談清單→用DEEPSEEK分析數據→用DEEPSEEK輸出工作坊的主題、目標和產出
2)用DEEPSEEK設計出引導工作坊的完整流程(含破冰、研討、行動計劃與總結環節)
3)提交并展示可視化成果
4)成果驗收標準
流程中AI工具使用率≥3處
輸出可直接落地的工作坊執行包
四、工作坊引導實戰演練與反饋
1.演練準備(20分鐘)
每組各自細化設計方案,明確:
1)環節目標
2)使用的引導工具及流程
3)預設參與者可能出現的挑戰
4)其他組扮演「參與者+觀察員」雙重角色
2.分組演練與反饋(每組30分鐘)
演練流程:
1)3分鐘:組員說明設計邏輯
2)20分鐘:現場引導演示(嚴格計時)
3)7分鐘:多維度反饋
參與者反饋:體驗感受與建議
觀察員反饋:依據《反饋表》結構化點評
導師反饋:技術細節優化+替代方案建議
重點關注:
1)時間控制的精準性
2)參與者卷入度的引導策略
3)從發散到收斂的過渡設計
3.共性問題攻堅(30分鐘)
1)匯總各組高頻問題(如「冷場應對」「意見不統一」)
2)講解應對高頻問題的《引導師高頻問題工具箱》
五、總結與行動規劃
1.知識晶體化
使用「5-3-1」反思工具:
寫出5個收獲→合并為3個關鍵點→提煉1個立即行動項
2.承諾儀式
學員在「引導技術實踐承諾卡」填寫:
未來30天內計劃實踐的1個場景
需要獲取的資源支持
3.老師結語與資源包發放
提示詞:提供DEEPSEEK需求訪談清單提示詞、工作坊主題、目標與產出提取提示詞、工作坊流程設計提示詞
工具包:提供《引導技術工具速查手冊》、《典型場景設計模板》、《引導師問題工具箱》
開放1周內線上答疑通道
內訓師引導培訓
轉載://bamboo-vinegar.cn/gkk_detail/320462.html
已開課時間Have start time
- 吳雅瀾
培訓管理公開培訓班
- 企業文秘、行政助理職業化訓 何瀾
- TTT企業內訓師實戰技能提 王竟東
- 精益人才訓練計劃 彭程
- 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量化培訓 許盛華
- 高階TTT—培訓師的60把 孫彥
- 企業內部講師隊伍建設與管理 覃芹
- TTT內部講師授課技巧訓練 郭藹欣
- 講師的理性思考與感性表達 許采軒
- 課程設計與開發 許盛華
- 一線員工培養周期縮短50% 陳秀明
- 成功的培訓需求調研 陳老師
- 九段培訓師 唐平
培訓管理內訓
- 《引導技術》 孫倩
- 一天成課:三步九段式業務課 陳小洪
- 業務專家上講臺:精彩呈現與 宋城
- 《案例萃取與案例教學》 許秀清
- 打通培訓項目前中后:從需求 何欣
- 《無領導小組討論》 孫倩
- 專項內訓師技能提升訓練 李巖偉
- 《SPOT團隊引導師》國際 王延廣
- TTT訓練營:企業內訓師培 陳小洪
- TESTS燃動課堂:結合游 徐春嫣
- 《AI+6D學習項目設計》 劉俊峰
- 五維一體培訓體系搭建實戰班 元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