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礦安全生產體系中,綜采隊副隊長作為現場管理的核心樞紐,其績效表現直接關乎礦井的生產效率與安全水平。隨著煤炭行業向智能化、精益化轉型,傳統的經驗式管理模式正逐步讓位于數據驅動、責任明晰、激勵相容的現代績效考核體系。這一轉變不僅強化了副隊長在隱患排查、生產組織、團隊建設中的關鍵作用,更通過科學評價機制將個人貢獻與企業戰略目標緊密聯結,為煤礦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動能。
一、責任體系與指標構建
綜采隊副隊長的績效考核需根植于其法定責任框架。根據煤礦安全生產責任制要求,副隊長需履行三大核心職責:
一是現場安全管控,包括嚴格執行作業規程、排查治理隱患(如頂板管理、設備運行風險)、制止“三違”行為,并對重大安全風險管控措施落實情況進行現場確認;
二是生產組織協調,在隊長缺位時承擔指揮職責,協調班組生產任務,保障采煤機、液壓支架等關鍵設備高效運行;
三是應急響應處置,當工作面發生片幫、冒頂或設備故障時,需第一時間抵達現場組織搶險,*限度減少停產時間。
考核指標設計需遵循SMART原則(具體、可衡量、可實現、相關性、時限性):
二、多維考核方法與技術應用
現代煤礦績效管理已突破單一結果導向,轉向過程與結果并重的復合評價模式。
技術賦能大幅提升考核精度。
基于物聯網的礦壓監測系統、設備傳感器實時采集支架初撐力達標率、采煤機截割速度等數據,通過BI工具生成績效儀表盤;
AI算法分析井下視頻,自動識別人員違規進入危險區域等行為,關聯副隊長現場管理責任。國家能源集團試點礦井表明,數字化考核使評價偏差率從傳統模式的22%降至7%以下。
三、激勵機制與行為引導
績效考核的價值實現依賴于激勵相容的制度設計。
物質激勵層面,推行“安全賬戶”與“效益分享”雙軌制:
非物質激勵同樣關鍵:
四、挑戰與持續優化路徑
當前考核體系面臨三大矛盾:
一是量化指標與定性貢獻的失衡,如技術創新、團隊文化建設難以*計量;
二是跨班次責任界定模糊,尤其交接班時段隱患處置責任的歸屬問題;
三是考核頻次與反饋時效性不足,月度周期難以適應井下動態風險變化。
優化方向包括:
未來需深化人因工程研究,探索井下作業環境(如照明、噪聲)對管理決策質量的影響系數,將其納入績效考核修正變量,推動人機環管全要素優化。
綜采隊副隊長績效考核不僅是管理工具,更是驅動煤礦安全高效運行的核心引擎。其價值在于通過責任量化、過程可視、激勵精準的機制設計,將個體能動性轉化為集體生產力。高河能源“噸煤材料費降0.53元”、王家塔煤礦“單月超產90萬噸”等案例證明,優秀的考核體系能釋放巨大效益紅利。
面向智能化礦山建設,績效考核需進一步與數字孿生、人工智能技術融合:
建立行業績效數據庫,推動跨礦對標管理。只有當考核機制持續進化,才能鍛造出更多如馬洪濤般“精一、會二、通三”的復合型現場指揮官,為中國煤礦的高質量發展筑牢人才基石。
轉載://bamboo-vinegar.cn/zixun_detail/479162.html